從1953年到2020年,中冶焦耐已經堅實地走過了六十七個年頭。六十七年來,中冶焦耐以鋼鐵報國為情懷,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引領中國焦化行業發展為己任,馳而不息地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
冶金建設國家隊
一直以來,作為中冶集團“做全球最強最優最大冶金建設運營服務‘國家隊’”中唯一的焦化單元成員單位,中冶焦耐在持續保持技術引領、高端服務的“產業升級創新者”地位的同時,一直承擔著引領中國焦化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國家責任。
中冶焦耐的企業發展史幾乎承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整個焦化行業的發展史。1953年,中冶焦耐在新中國百廢待興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她從“只能在前蘇聯專家指導下開展設計”發展到“獨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現代焦化新路”;經歷了幾代“焦耐人”的自主創新,才實現了焦爐規模的由小到大;步入新世紀以后,中冶焦耐又相繼開發出了以7米、7.65米頂裝焦爐和6.25米、6.78米搗固焦爐為代表的清潔高效煉焦技術與裝備,支撐了新中國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這批技術先進、裝備水平一流、環保水平和自動化水平優異的大容積焦爐堪比國之重器,對國家在節約資源與減少污染前提下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有力地助推了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與此同時,憑借技術和服務優勢,中冶焦耐逐步擴大海外市場份額,先后承攬了日本、巴西、南非、土耳其、印度、越南、馬來西亞等地的焦化項目,海外新建大型焦爐市場占有率達60%,獲得了塔塔、住友金屬、安賽洛·米塔爾等國際高端客戶的青睞。
技術創新排頭兵
歷經幾代焦耐人嘔心瀝血形成的技術資料和工程圖紙,是一份厚重的技術積淀,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也是企業最響亮的“名片”。六十七年來,1000余項設計咨詢項目、2000余座焦爐的業績,覆蓋了炭化室高4.3米到7.65米全系列焦爐。如此厚重的技術積淀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
深厚的技術積淀換來了標準與專利的豐厚成果。公司共計主、參編3項國際標準、70余項國家或行業標準,擁有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70余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000余項,軟件著作權2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100余項。
深厚的技術積淀贏得了國家與行業的高度認可。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0余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進步獎9項,鋼鐵行業冶金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獲得國家、省部級優秀工程設計獎、優秀咨詢成果獎和優秀工程總承包項目管理獎70余項。牽頭實施的“清潔高效煉焦技術與裝備的開發及應用”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連續5年獲中國專利獎,其中中國專利金獎1項。
優秀的人才團隊
沒有人才就沒有創新,沒有優秀的人才團隊就不能自主研發出業界領先的煉焦技術。輝煌六十七載,中冶焦耐孕育了國家級設計大師何本文、陶益新;出現了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中國煉焦與干熄焦專家李肇中;匯聚了遼寧省設計大師戴成武、初建民,遼寧省榮譽設計大師蔡承佑和遼寧省勘察大師張成金;誕生了中冶集團冶金建設國家隊專業技術領域首席專家蔡承佑、王明登??人才輩出的背后,是中冶焦耐著力打造的精于技術、勤于管理的人才建設和培養機制,在人才招聘中,突出對創新能力的甄別;在人才使用中,研發以老帶新和使用中青年專家相結合;在人才培訓上,側重新技術和新思維培訓,安排進入高校和企業研修,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在人才待遇上,研發崗位薪酬為設計人員的1.5倍以上。
頂級的研發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冶焦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是全國95家“優秀”之一;工程研發中心、遠程診斷中心和技術檢測中心,是中冶焦耐的創新平臺;BIM技術、數值模擬仿真技術是科研開發、工程設計及優化的“利器”。擁有熱工站、遠程診斷中心和技術檢測中心的現場真實數據的反饋,購置集成700多核CPU的高性能計算平臺(HPC)作為硬件的支撐,利用Aspen流程模擬、Fluent流體模擬、Ansys結構分析、Solidworks三維建模、Smart3D智能工廠等正版商業軟件進行協作研發。每一項技術創新,研發人員在老專家的指導下,利用經過現場標定或試驗的數據作為研發輸入,在HPC上利用軟件進行模擬,再利用現場反饋數據不斷修正參數,產生最優結果;模擬結果與現場數據進行校驗,通過專門新建的小試、工業中試裝置得出的數據進行修正。確保中冶焦耐研發出的煉焦技術是先進可靠的,研發過程是科學嚴謹的。
行業發展領跑者
面對鋼鐵企業和城市共生共融的矛盾、焦化當前的發展階段與不斷提高的國家環保要求之間的差距、自身提升生產效率與節能需要,中冶焦耐分析了國家產業政策、行業發展和影響焦化行業的煤炭、鋼鐵、化工行業現狀,同時研究了國際焦化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確定了焦化行業發展的方向——綠色化和智能化。煉焦工業的新動能將來源于兩大方面——先進煉焦技術、互聯網和大數據。焦化廠將進一步體現低碳綠色價值,與社會、城市生態環境共榮共存,實現向“綠色工廠”和“智能工廠”的華麗轉身。
未來,中冶焦耐的將著力實現核心技術與裝備、產品的有機融合,從賣“無形”的技術轉向賣 “有形”的產品,把技術裝進保險箱,增強不可替代性。繼續堅持大型化、高效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技術研發方向,在焦爐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清潔高效型超大容積焦爐煉焦技術開發等一批緊跟國家環保政策導向、契合業主建設需要的科技創新項目持續發力,著力解決好科研的 “最后一公里問題”,最終通過重點項目工程化,引領行業發展,為公司搶占高端市場份額提供技術保障。
依靠豐富的工程經驗、快速研發的仿真研發平臺、龐大的研發隊伍、基于BIM技術的協同設計等核心優勢,通過打造“焦化工程項目遠程診斷服務中心”和“焦化行業大數據中心”,為客戶提供及時、可靠的生產過程遠程咨詢、事故診斷等運維服務,為企業生產決策、工藝改進、資源配置優化及生產故障預測等提供數據支持。